当前位置: 新闻网 > 媒体关注 > 正文

【湖北日报】高职教师3年带领百名学生获得30余项创业奖
发布时间:2025-05-21

陈英杰和学生们

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歆 通讯员 王雪莲 陆慧 实习生 商喾文

指导学生参加创业比赛,能获得怎样的成绩?5月20日,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从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获悉,该校教师陈英杰三年指导近百名学生参与“挑战杯”“大创赛”等创业竞赛,获得过省级金奖1项、银奖11项、铜奖23项,奖项数量超过30项。


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痛点

为何能频繁获奖?

“真问题导向、结构化指导、社会价值回归”是陈英杰总结的核心策略。

在陈英杰看来,竞赛不仅是学生专业技能和学科知识的比拼,更是锻炼学生理解社会所需、服务国家发展,要在创业比赛中脱颖而出,学生们就要学会思考社会痛点、提出解决方案。

2022年年初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能源局印发《“十四五”现代能源体系规划》,陈英杰敏锐捕捉到新型储能与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机遇,带领学生深入实地调研,发现了新能源车充电难和退役电池利用率低等现实问题,针对性地建构起“可移动储能充电桩——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新模式”项目方案。

团队将分选后的退役电池重组为高压快放电池包,集成智能管理与调度系统,打造出适用于物流园区、展会场地等场景的灵活充电终端,该项目最终获得省级银奖。

参赛学生体会颇深:“一个可持续的技术方案,必须嵌入政策所允许、产业所需要、环境所承载的三重结构中。”

陈英杰和学生们陈英杰和学生们

在“Curiosity-Lab助力乡村振兴——科学下乡空中实验室服务系统”项目中,团队最初提出“为农村小学提供科学教学资源”的模糊构想,陈英杰鼓励学生走访教育局、对接校长、测试材料、模拟课堂,分析乡村科学教育缺乏师资、缺少设备、难以持续等问题。

针对发现的问题,他带领学生搭建“场景适配+资源匹配+服务机制”系统,设计出便携实验箱、配套课程与教师指导的针对性方案。

项目获得省级金奖时,学生们欢呼雀跃,第一反应不是“拿了奖”,而是“我们做的东西真的在用”,“有一种被真正需要、真正接受的自豪感,让我意识到原来在学生阶段也可以产生社会价值。”

“学生真正成长的,不是某一项技术技能,而是大家开始理解创新不单是做出一个新东西,而是解决一个真实的、复杂的问题。”陈英杰认为,创业比赛的目的不是去开公司,而是构建出能持久运行、创造价值的机制,这种观念理解上的转变才是学生融入社会、创造价值的起点。


学生从“听话执行者”转变为“问题解决者”

三年前,陈英杰初次担任竞赛团队指导老师,十分“负责”——他担心学生在省级路演中表达不够清晰专业,便事无巨细地给予学生全程指导,从材料打磨、PPT设计到答辩稿撰写,再到安排大家背稿演练,有的部分甚至直接代劳。

但他的这番“苦心”,学生们并不领情。

比赛结束后,一位同学悄悄告诉他:“老师,我们其实不太明白我们说的内容到底想表达什么,感觉是在表演别人设计好的剧本。”

这番话让陈英杰很受触动,他重新思考作为指导老师带领大家参赛的真正任务,想起自己大学期间参赛写项目书时,他的导师并没有直接批注删改,而是另附文档与他探讨交流。

从那之后,陈英杰在项目管理中坚持学生主导,鼓励自主创新,“只有当教师愿意退到幕后,学生才能真正走到自己的舞台中央,完成从‘听话执行者’向‘问题解决者’的转变。”

陈英杰和学生们陈英杰和学生们

在准备一个技术含量偏高的竞赛项目时,学生们在比赛前两周发现了核心技术的逻辑漏洞,又遇上负责主要开发工作的同学临时退赛,项目几乎处于瘫痪边缘。陈英杰组织成员们召开紧急复盘会,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根源、制定替代方案。最终,团队用了半天时间完成功能重构,顺利交付项目。

比起一份份奖状和荣誉,陈英杰更看重学生们在产学研协同实践中的收获与成长,“我愿以引导者、辅助者的身份,点燃青年学子的创新之火,帮助大家在创新创业这片土壤上走得更稳,走得更远。”


媒体关注
最新动态